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yī)學論壇 專業(yè)文章 醫(y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yī)培訓 醫(y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y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yè)交流 > 五臟在舌、鼻、目、耳的分布所屬色診的中醫(yī)診斷意義

五臟在舌、鼻、目、耳的分布所屬色診的中醫(yī)診斷意義

2018-11-30 13:20 閱讀:25232 來源:愛愛醫(yī) 作者:田喜江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中醫(yī)學理論上的五官包括舌、鼻、口、目、耳五個器官。五官與五臟有對應關系,中醫(yī)稱為開竅。心開竅于舌,肺開竅于鼻,脾開竅于口,肝開竅于目,腎開竅于耳。六腑通于五臟,五臟的精氣又通于五官七竅。因此臟腑有病,可以導致五官出現(xiàn)病變,反之從五官的變化也可以判斷臟腑的病變情況。如舌紅腫痛為心熱,鼻淵流涕為肺熱,耳朵腫痛多為肝膽濕熱等。
中醫(yī)學理論上的五官包括舌、鼻、口、目、耳五個器官。五官與五臟有對應關系,中醫(yī)稱為開竅。心開竅于舌,肺開竅于鼻,脾開竅于口,肝開竅于目,腎開竅于耳。六腑通于五臟,五臟的精氣又通于五官七竅。因此臟腑有病,可以導致五官出現(xiàn)病變,反之從五官的變化也可以判斷臟腑的病變情況。如舌紅腫痛為心熱,鼻淵流涕為肺熱,耳朵腫痛多為肝膽濕熱等。

中醫(yī)學理論具有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jīng)驗,不但五官的神、色、形、態(tài)的整體變化能反應臟腑的病變情況,每個官竅又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分別對應相應的臟腑,每個官竅的局部變化還能進一步反應相對應臟腑的病變,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全息醫(yī)學理論。這些理論可以豐富中醫(yī)學的診斷學方法,對準確的判斷疾病的病因、病機、預后等情況具有重要的意義?,F(xiàn)在除了口的臟腑分布診斷在中醫(yī)古籍上沒有記載和在臨床上沒有被廣泛應用,其它舌、鼻、目、耳四官都有臟腑分布診斷,也早已經(jīng)在臨床上應用于中醫(yī)診斷,其中舌診應用最多最廣,目部五臟分屬理論多用于眼科,鼻部望診與耳部望診應用較少。

一.舌診
心開竅于舌,舌尖主心肺、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腎、舌邊主肝膽,其中左肝右膽。
舌質(zhì)淡紅為正常,淡白為陽虛或氣血兩虛,色紅為熱,色絳為熱入營血或陰虛火旺,色紫為血瘀,色青為為寒凝;舌苔色白為寒,色黃為熱,色灰而干為里熱、色灰而潤為寒濕內(nèi)蘊。
舌質(zhì)和舌苔的形態(tài)、顏色變化見于舌尖、舌中、舌根、舌邊分別代表各個臟腑的病因病機。

二.鼻診
肺開竅于鼻,鼻上兩眉間屬肺、山根屬肝膽、肺肝之間屬心、鼻中屬脾、鼻準屬腎與膀胱[1]。色青為寒痛,色赤為肺熱,色白為虛寒表證,色黑為腎虛濕勝。

三.目診
肝開竅于目,目部五臟分診理論主要依據(jù)中醫(yī)“五輪”學說。五輪學說見于《審視瑤函》等歷代各中醫(yī)眼科專著中。白睛為氣輪,黑睛為風輪,瞳孔為水輪,內(nèi)外兩眥為血輪,眼瞼為肉輪,內(nèi)外兩眥屬心.風輪屬肝.白珠屬肺.水輪屬腎.肉輪屬脾[2]。
肉輪紅腫,多脾胃積熱;血輪紅赤,多心火上炎;氣輪紅赤,屬肺經(jīng)風熱;白睛青藍,屬氣虛血滯;黑睛混濁,多肝膽濕熱;水輪綠風內(nèi)障多肝膽熱盛。
眼部望診不單可用于眼科疾病,根據(jù)其外在表現(xiàn)也可診斷其它臟腑疾病,遼寧名老中醫(yī)彭靜山的眼針療法就是依據(jù)眼部望診提出,臨床上可用于診治多種全身疾病。

四.耳診
耳部望診原本用于中醫(yī)診治痘瘡類疾病,但也可以用于診治全身疾病。耳上輪屬心,耳下輪屬腎,耳后耳里屬肺,耳后耳外屬肝,耳后中間屬脾[3]。五臟的虛實寒熱引起的耳部形色變化也可以用于診斷其它疾病。色黃為實熱,色淡紅為虛熱,色青為寒為氣滯,色白為虛寒,色黑為寒為痛,這種診法與舌診五臟分屬的原理與用法極為相似,正如《厘正**要術》所言“是篇察耳,耳雖為腎竅,而五臟所結,系于耳者居多。外感則或冷或熱,內(nèi)傷則或暗或滯。善診面色者,神明而熟察之,亦辨證要法也。若徒取以辨痘證則拘矣。[4]”

五.口診理論的展望
目前對于口唇部位的望診只局限于整體的形態(tài)、顏色觀察,如色白為氣血虛、色紅為熱,色青主痛等等。經(jīng)檢索多種中醫(yī)古籍文獻未見有口唇分屬五臟的理論記載,也未見有名老中醫(yī)應用此法。但是《靈樞?五色篇第四十九》有:“面王(即鼻)以下者,膀胱、子處(為腎臟所屬)也[5]”的記載,人中部位靠近口唇,(清)汪宏所著的《望診遵經(jīng)》也提出“口唇者.脾之官也.以部位言之.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察其色之上下左右.可辨其病之上下左右也.青赤黃白黑五色.合之五行.應乎五臟也.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內(nèi).腑主乎外.臟主乎內(nèi)也[6]”,因此是否可以考慮將唇上人中、唇下、口白四周分屬五臟并用于中醫(yī)診斷?不過因為沒有理論和大樣本實驗做支持,因此尚不能做出定論。

參考文獻
1鄭金生.《海外回歸中醫(yī)善本古籍叢書第一冊》.第一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年:456。
2(清)汪宏著,王小蕓等校注.《望診遵經(jīng)》.第一版,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79。
3(清)張振鋆著,盛維忠等校注.《厘正**要術》.第一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5年:11-12。
4(清)張振鋆著,盛維忠等校注.《厘正**要術》.第一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5年:12。
5張秀琴校注.《靈樞經(jīng)》.第一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98。
6(清)汪宏著,王小蕓等校注.《望診遵經(jīng)》.第一版,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114。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