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yī)學論壇 專業(yè)文章 醫(y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yī)培訓 醫(y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y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頭條 > 饒毅:“槍打出頭鳥”是創(chuàng)新的死敵

饒毅:“槍打出頭鳥”是創(chuàng)新的死敵

2014-10-24 16:13 閱讀:1637 來源:生物360 責任編輯:李思杰
[導讀] 對科學家不能求全 要改善我國的科學,不僅需要改革體制,而且需要改進文化??茖W史顯示:對科學家不能求全,而要求尖;在合法和合規(guī)的情況下,提供自由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任其飛翔。槍打出頭鳥的社會習俗是科學創(chuàng)新的死敵 為何探討科學文化 我們探討中國的科學文化

    對科學家不能求全
 


    要改善我國的科學,不僅需要改革體制,而且需要改進文化。科學史顯示:對科學家不能求全,而要求尖;在合法和合規(guī)的情況下,提供自由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任其飛翔。“槍打出頭鳥”的社會習俗是科學創(chuàng)新的死敵

    為何探討科學文化

    我們探討中國的科學文化,目的是希望中國的科學早日達到梁啟超先生對中國學術的期許——“研究高深之學理,發(fā)揮本國之文明,貢獻于世界之文明”;也是希望科學精神進入中國文化的內核

    科學基礎薄弱

    美國副總統批評中國連一個創(chuàng)新都沒有。就算術而言,他顯然錯了。但就現代生活而言,我們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確實與泱泱大國的地位不相稱。主要原因恐怕不在于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有問題,而是科學基礎的薄弱和創(chuàng)新動力的缺乏。

    我們還要看到社會環(huán)境變化引起的新問題:我國離全面小康尚有距離,而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已呈下降趨勢,可能成為中國科學后繼乏人的征兆,因此亟待未雨綢繆。

    文化和科學史顯示,中國古代從軍事謀略到詩詞歌賦等都有創(chuàng)造性、也有包括四大發(fā)明在內的原創(chuàng)技術,但我國傳統文化對自然現象及其規(guī)律的關注在廣度和深度上均長期遠遠落后于西方。

    所謂“中國古代科學先進、明清才衰弱”的說法并不符合歷史實情。那是有些人出于良好愿望,通過英國學者李約瑟“出口轉內銷”而起到一定作用,包括良性作用。這是我國近代意識到落后情況下的自我激勵,如果現在還用就可能自我陶醉。

    兩千年前,我國沒有歐幾里得幾何學式的系統性、嚴密性、合諧性與完備性;今天,世界上絕大多數教科書中基本沒有中國的貢獻,我國教科書含中國首創(chuàng)的內容也極少,皆因我國的科學不強。

    創(chuàng)新需要冒尖

    2000年后,國家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態(tài)勢明顯,對科學和教育的支持有廣泛的共識。

    2003年“985計劃”和“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獲第二期資助,科學研究走出谷底,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始不再憂慮如何救急,而認真思考自身和中國的科學發(fā)展。

    也就是說,科學進入中國的幾百年來,其實不過近十幾年才告別“口號強、行動弱”的時期,有實力思考中國科學的發(fā)展。

    近十幾年來,國家對科學的投入穩(wěn)步增長(包括有些年代、有些領域大幅度增加),人才逐漸回流,科學成果數量增加、質量改善。但是,在科技體制、成果轉化和科學文化等諸多方面尚不盡人意。

    體制上,科技體制改革有限。許多資源掌握者沒有管理好國家的經費,相當一批官員頑固地視國家科學經費為其權力來源,不僅不積極借鑒國際經驗,也不推廣國內成功的實踐。

    社會上,有些人對科學實質了解不夠,急切要求將研究轉化為應用,甚至譏笑和抨擊基礎研究,不知道先進國家在相當大量和高質量的科學研究后才產出少量有應用價值的成果。

    文化上,科學精神很難說已經深入人心。在科學界,迄今未能解決創(chuàng)新需要冒尖的文化與我國傳統中庸文化的沖突,種種落后的習俗與不良的人際關繼續(xù)制約著科學人才發(fā)揮作用。在科學界以外,不科學的東西在社會上很容易流行,反科學的東西也不時冒出來,有時甚囂塵上。

    避免“下降的曲線”

    要讓科學為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業(yè)提供支柱和動力,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要改善我國的科學,不僅需要改革體制,而且需要改進文化??茖W史顯示:對科學家不能求全,而要求尖;在合法和合規(guī)的情況下,提供自由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任其飛翔。“槍打出頭鳥”的社會習俗是科學創(chuàng)新的死敵。

    在中國科學似乎進入快速發(fā)展期的今天,也需看到:近十幾年來,中國社會和青少年越來越熱衷于付出少而收獲大的職業(yè),對科學的熱情越來越小。這不限于國內的學子,也含海外華人。也就是說,我們舊問題還沒有解決,又出現了新問題??赡軐е碌暮蠊牵何覈茖W的最高峰就在今后三十年內,原來有熱情的人繼續(xù)努力形成中國科學上升的曲線,而后繼人才短缺形成科學的平臺期或下降的曲線,它們的交匯或許將決定我國科學未來走向。

    如何避免下降的曲線不僅是科學界的問題,而是中國社會的問題。未來的中國固然毋需如1956年或1978年般全社會對科學的熱情,但如果我們很快就變成低于美國2010年代對科學的熱情,在2049年趕不上2014年的日本,中華民族在科學上是否會“未老先衰”?我們希望中國科學上升的曲線不止三十年,但不能僅僅依賴盲目的信念,而要改變當前對潛在危機熟視無睹的局面。

    呼喚科學精神

    科學與技術發(fā)明、經濟基礎密切相關,也是文化的要素。

    在我國,科學能否成為文化的核心之一,可能問題還很大。我們對真理的追求,對自然的好奇,對邏輯的嚴密,對事物的客觀等等都“仍需努力”.科學所要求的誠實、懷疑、開放、寬容、求真、合作等等也是我國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我們探討中國的科學文化,目的是希望中國的科學早日達到梁啟超先生對中國學術的期許——“研究高深之學理,發(fā)揮本國之文明,貢獻于世界之文明”;也是希望科學精神進入中國文化的內核。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