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yī)學論壇 專業(yè)文章 醫(y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yī)培訓 醫(y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y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yè)交流 > 合谷穴具有活血、行氣、利水、止痛等諸多作用

合谷穴具有活血、行氣、利水、止痛等諸多作用

2018-10-22 17:00 閱讀:16391 來源:愛愛醫(yī) 作者:張豆豆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合谷穴病候主治較為廣泛,在臨床上補瀉兼施、緩急各宜,臨癥處方時應明合谷之穴性,方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在穴位取穴、定位、**深淺、穴位配伍等方面不斷繼前人之總結,融現(xiàn)代之研究,廣泛驗之臨床,一定可以受益匪淺。
合谷穴又名虎口,首見于《靈樞·本輸》:“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間,為原?!焙?,會也,聚中,內之大會為谷。又與二間(間谷)、三間(小谷)交會,故稱“合谷”。本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當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之原穴,善療頭面五官之疾,因其取穴便、針感強,是針灸學中特效穴位,尚可用來治療內外婦兒等多科疾病,從而為歷代醫(yī)家所重視,今天我就為大家聊聊合谷穴的點點滴滴,以啟示同仁,益之臨癥。

1.取穴

本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簡便取穴法:一手拇指指間橫紋,對應另一手虎口,拇指下壓所按之處即是此穴。

2.穴位解剖

由淺至深依次為皮膚、皮下組織、第一骨間背側肌、拇收肌橫頭。進針點皮下尺側有手背靜脈網(wǎng),橈神經(jīng)淺支的掌背側神經(jīng)位于靜脈深面走向第一指蹼附近,橈側有頭靜脈起始端及第二掌骨背側靜脈,深部有正中神經(jīng)的指掌側固有神經(jīng)。

3.功能主治

該穴位本身就具有活血、行氣、利水、止痛等諸多作用。廣泛應用于頭痛、眩暈、鼻衄、齒痛、胃痛、耳聾、咽喉腫痛、口眼歪斜、臂痛、指攣、咳嗽、腹痛、半身不遂等。正如古書記載《針灸甲乙經(jīng)》云:“鼻衄,熱病汗不出,目痛冥,頭痛,合谷全之”;《玉龍歌》曰:“頭面縱有諸樣癥,一針合谷效如神”;《靈樞·官針》:“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了;《針灸玉龍經(jīng)》:“手臂膊痛紅腫,手臂攣不能握物……”?!夺樉拇蟪伞罚骸梆郫徤^上與口角灸合谷”;《針灸摘英集》載:“治腰脊內引痛,不得屈伸,近上痛者,刺手陽明經(jīng)合谷二穴”。

4.臨證舉隅

4.1面肌痙攣

汪X,女,55歲,職場白領。主訴口眼不自主跳動4月?;颊?個月前在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右側顏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動,經(jīng)西醫(yī)口服甲鈷胺、硫必利等治療后,效果不顯著。2018年8月20日來我處就診。查體右側面肌不自主抽動頻繁,舌淡暗苔白,切脈雙寸短促、關弦,尺沉細無力,診斷:面肌痙攣,癥屬本虛標實。根據(jù)“面口合谷收”原則,取主穴合谷淺刺進針0.1寸,配合患側面部主動活做鼓腮吹氣等動作,留針30min。配以翳風穴、地倉穴、陽白穴等,次日患者訴較前緩解。按:病在頭面部,根據(jù)病位在“筋”,病位淺,故取合谷穴淺刺約0.1寸,配合面部活動,取意動氣針法,并囑患者避風寒、清淡飲食,取得較好療效。

4.2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

李X,女,35歲,超市營業(yè)員。主訴右側肩臂部酸痛1周。患者1周前在連續(xù)加班工作后出現(xiàn)右側肩臂部酸痛,經(jīng)西醫(yī)口服布洛芬等治療后,疼痛稍緩解。2018年10月10日來我科就診。查體頸肩部肌肉緊張,C2-7椎旁壓痛,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陽性,舌暗紫,苔薄白,脈澀,診斷: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穴取合谷、配以曲池、肩隅穴等,**當天酸痛減輕。連續(xù)治療7次告愈。

4.3肩手綜合癥

趙X,男,65歲,農(nóng)民。主訴:腦梗后左上肢疼痛1月?;颊吣X梗死病史1月,經(jīng)康復訓練后偏身肢體功能較前改善,逐漸出現(xiàn)偏癱側上肢肩部、肘部、手腕部酸痛,影響康復鍛煉,遂于2018年6月前來就診。穴?。汉瞎妊ㄟM針后向三間穴方向斜刺,捻轉行針,同時醫(yī)者用押手活動患肢尺側四指,直至患者出現(xiàn)麻電感,至患肢四指松軟即操作完畢。留針20min,每天1次,10次為一個療程,兩個療程后患肢疼痛消失。按:肩手綜合征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也被稱為反射**感神經(jīng)性營養(yǎng)不良,是指患者患手浮腫,被動活動疼痛,腕及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而局部無感染、無外傷和周圍血管病等,同時可伴有肩關節(jié)半脫位等。早期采用合谷為主**治療,可以明顯減少患者痛苦,縮短病程,促進功能恢復。

5.總結分析

合谷穴病候主治較為廣泛,在臨床上補瀉兼施、緩急各宜,臨癥處方時應明合谷之穴性,方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在穴位取穴、定位、**深淺、穴位配伍等方面不斷繼前人之總結,融現(xiàn)代之研究,廣泛驗之臨床,一定可以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張曄.實用臨床針灸學[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8:36

[2]張縉.針灸大成校釋.[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2.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