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消化內(nèi)科醫(yī)學(xué)進展 > 慢性腸炎辨證辨病心得
慢性腸炎屬于“久瀉、腹痛”等范疇。初因感受外邪或飲食不潔或情志不遂等原因損傷脾胃,致使脾虛濕盛,邪滯腸中,又復(fù)因正虛邪戀而遷延日久,最終脾腎虧虛,諸邪膠結(jié),纏綿難愈。
本病從邪實看,以濕為多,亦可見寒、熱、痰、瘀、食、滯等。從正虛看,以脾虛為主,亦可兼有腎虛。因是慢性病,故多數(shù)虛實夾雜。
對腹痛癥狀而言,多數(shù)是因為邪滯腸道引起,其中濕熱比較多見。這些病人可能喜食辛辣,或者曾經(jīng)因為飲食不潔而患急性胃腸炎未徹底痊愈,導(dǎo)致濕熱蘊結(jié)腸內(nèi),阻滯氣機,發(fā)為腹痛、泄瀉。我們都知道葛根芩連湯善治此證,我補充的是一點用藥劑量分配問題。病人疼痛部位在臍周,便后無緩解,其病位應(yīng)在小腸,心與小腸相表里,故重用黃連入心以清小腸濕熱;病人腹痛并有便意,瀉后痛減,或見里急后重,病位應(yīng)在大腸,黃芩黃連都入大腸,故無需調(diào)整。除芩連之外,蒲公英、白頭翁等也是十分實用的藥選。有時熱重于濕的病人可能會出現(xiàn)便秘現(xiàn)象,我多選大劑量蒲公英或者適量大黃來泄熱。針對氣滯,我喜歡用枳實和木香來調(diào)氣機。此二藥對胃腸道的興奮和抑制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可以快速緩解腹痛癥狀。因情志不遂引起發(fā)病的多與肝脾不調(diào)有關(guān)。另外還有比較常見的是因為過食寒涼或者素體陽虛而見寒濕象的,這些就屬于肉桂、干姜的適應(yīng)癥了。
本病脾虛,運化失常,氣虛下陷,見濕盛泄瀉,治當健脾升陽。我常用炒白術(shù)、茯苓、蒼術(shù)、黨參等扶運中土,健脾止瀉。升陽則選黃芪或葛根。白術(shù)、茯苓能補脾祛濕,其中白術(shù)偏補脾益氣,茯苓偏滲濕止瀉,同用補脾力盛。有的病人腹脹不痛,食少身重,舌苔膩,看似脾虛,實乃濕困,此時當宣化濕濁,濕除則脾健,用茯苓、蒼術(shù)更宜,蒼術(shù)燥濕作用尤強。黨參大劑量可宣通,小劑量反壅滯,針對虛實夾雜病人,大劑量黨參可以起到補不壅塞,且不斂邪之目的,但對純虛證病人就只能用小劑量了。
久病不愈,累及于腎,見腎陽不足,或素有腎陽不足導(dǎo)致脾陽不運的,多表現(xiàn)為五更瀉。胃腸納食消谷,傳化糟粕有賴于脾陽的溫運,然中土之陽根于命門,命門不溫,則脾陽不運,故腎陽不足引起的五更瀉為更深層次的虛損,比單純脾虛泄瀉嚴重、頑固。溫補腎陽以釜底加薪,助脾運化,我多選附子、肉桂、補骨脂等補命門之火。
久病滑脫,需要收澀,可選柯子、石榴皮、仙鶴草、赤石脂等。
分型:
1、寒濕:小腹冷痛,疼痛劇烈,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大便清稀無味,舌暗淡,脈沉遲。用藥選附子理中丸加減。
2、濕熱:腹痛有灼熱感,進辛辣食加重,大便不爽,味臭,或干或粘,便時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用藥選葛根芩連湯或白頭翁湯加減。若兼有陽虛臟寒,表現(xiàn)寒熱錯雜,可選烏梅丸加減。
3、食滯:脘腹?jié)M悶,腹痛泄瀉,瀉后痛減,可伴有不消化食物,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脈滑。用藥選保和丸加減。
4、肝脾不調(diào):腹痛腹瀉每因情志不遂而復(fù)發(fā),大便時瀉時結(jié),同時伴有脅胸脹悶,善太息等癥,舌淡紅,脈弦。用藥選痛瀉要方加減。
5、脾胃虛弱:腹痛隱隱,大便糖稀,稍進油膩則加重,同時食少納呆,乏力倦怠,舌淡脈弱,用藥可選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6、脾腎陽虛:晨起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同時肢冷畏寒,腰腿酸軟,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用藥可選四神丸加減。
7、瘀阻腸絡(luò):腹部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腹瀉或見膿血,舌有瘀斑或舌暗,脈弦而澀。用藥可選少腹逐瘀湯加減。若兼有痰,表現(xiàn)大便粘,便后不爽,可加白芥子、桔梗等。
保養(yǎng):
1、加強鍛煉,增強體質(zhì)。
2、飲食注意衛(wèi)生,避免不潔或生冷飲食,少吃肥甘厚味。養(yǎng)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xí)慣。
3、保持心情舒暢。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障礙,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特征,伴有...[詳細]
意見反饋 關(guān)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quán)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