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yī)學論壇 專業(yè)文章 醫(y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yī)培訓 醫(y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y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yè)交流 > 痢疾的中醫(yī)辨證論治

痢疾的中醫(yī)辨證論治

2012-03-16 12:29 閱讀:12910 來源:中醫(yī)網(wǎng) 責任編輯:潘樂樂
[導讀] 辨證要點 1,辨實痢、虛痢痢疾最當察虛實,辨寒熱(《景岳全書痢疾》)。一般說來,起病急驟,病程短者屬實;起病緩慢,病程長者多虛。形體強壯,脈滑實有力者屬實;形體薄弱,脈虛弱無力者屬虛。腹痛脹滿,痛而拒按,痛時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暫時減輕者

    辨證要點

    1,辨實痢、虛痢“痢疾最當察虛實,辨寒熱”(《景岳全書·痢疾》)。一般說來,起病急驟,病程短者屬實;起病緩慢,病程長者多虛。形體強壯,脈滑實有力者屬實;形體薄弱,脈虛弱無力者屬虛。腹痛脹滿,痛而拒按,痛時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暫時減輕者為實;腹痛綿綿,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減,墜脹甚者為虛。

    2.識寒痢、熱痢痢下膿血鮮紅,或赤多白少者屬熱;痢下白色粘凍涕狀,或赤少白多者屬寒。痢下粘稠臭穢者屬熱;痢下清稀而不甚臭穢者屬寒。身熱面赤,口渴喜飲者屬熱;面白肢冷形寒,口和不渴者屬寒。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屬熱;舌淡苔白,脈沉細者屬寒。

    治療原則

    1.祛邪導滯痢疾的基本病機是邪氣壅滯腸中,只有祛除邪氣之壅滯,才能恢復腸腑傳導之職,避免氣血之凝滯,脂膜血絡之損傷,故為治本之法。因此,清除腸中之濕熱、疫毒、冷積、飲食等滯邪頗為重要。常用祛濕、清熱、溫中、解毒、消食、導滯、通下等法,以達祛邪導滯之目的。,

    2.調(diào)氣和血調(diào)氣和血即是順暢腸腑凝滯之氣血,祛除腐敗之脂膿,恢復腸道傳送功能,促進損傷之脂膜血絡盡早修復,以改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等臨床癥狀。正如劉河間所說:“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常采用理氣行滯、涼血止血、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等治法。

    3,顧護胃氣“人以胃氣為本,而治痢尤要”。這是由于治療實證初期、濕熱痢、疫毒痢的方藥之中,苦寒之晶較多,長時間大劑量使用,有損傷胃氣之弊。因此,治痢應注意顧護胃氣,并貫穿于治痢的始終。

    虛證痢疾應扶正祛邪。因虛證久痢,虛實錯雜,若單純補益,則滯積不去,貿(mào)然予以通導,又恐傷正氣,故應虛實兼顧,扶正祛邪。中焦氣虛,陽氣不振者,應溫養(yǎng)陽氣;陰液虧虛者,應養(yǎng)陰清腸;久痢滑脫者·,可佐固脫治療。

    此外,古今學者提出有關治療痢疾之禁忌,如忌過早補澀,以免關門留寇,病勢纏綿不已;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重傷陰津,戕害正氣等,都值得臨床時參考借鑒。

    總之,痢疾的治療,熱痢清之,寒痢溫之,初痢則通之,久痢虛則補之。寒熱交錯者,清溫并用;虛實夾雜者,通澀兼施。赤多者重用血藥,白多者重用氣藥。始終把握祛邪與扶正的辨證關系、顧護胃氣貫穿于治療的全過程。

    分證論治

    ·濕熱痢

    癥狀:腹痛陣陣,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暫緩,痢下赤白膿血,粘稠如膠凍,腥臭,肛門

    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腸化濕,解毒,調(diào)氣行血。

    方藥:芍藥湯。

    方中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淮簏S、檳榔蕩熱去滯,通因通用;木香、檳榔調(diào)氣行滯;當歸、芍藥、甘草行血和營,緩急止痛;肉桂辛溫,反佐芩、連。大黃之苦寒,共成辛開苦降之勢,以散邪氣之結滯。痢疾初起,去肉桂,加銀花、穿心蓮等加強清熱解毒之力。有表證者,加荊芥、防風解表散邪,或用荊防敗毒散,逆流挽舟。兼食滯者,加萊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導滯。痢下赤多白少,肛門灼熱,口渴喜冷飲,證屬熱重于濕者,加白頭翁、黃柏、秦皮直清里熱。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膩,證屬濕重于熱者,去黃芩、當歸,加茯苓、蒼術、厚樸、陳皮等運脾燥濕。痢下鮮紅者,加地榆、丹皮、仙鶴草、側柏葉等涼血止血。

    濕熱痢,也可用成藥香連丸治療。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