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yī)學論壇 專業(yè)文章 醫(y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yī)培訓(xùn) 醫(y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y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yè)醫(yī)學 > MRI檢查技術(shù)--脊柱及脊髓

MRI檢查技術(shù)--脊柱及脊髓

2018-06-06 21:41 閱讀:15045 來源:新鄉(xiāng)醫(yī)學影像微信號 作者:南*雪 責任編輯:南山雪
[導(dǎo)讀] MRI檢查技術(shù)--脊柱及脊髓
(一) 頸椎MRI技術(shù)要點及要求

1.線圈: 頸線圈、 脊柱線圈、 頭頸聯(lián)合線圈。

2.**: 仰臥位, 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及下頜角水平。

3.方位及序列:

(1) 平掃: 矢狀面 T2WI、 T1WI, 觀察椎骨及周圍軟組織則必須加 fs-T2WI, 掃描基線平行于頸髓正中矢狀面, 掃描范圍包含 C1~Th2椎體及兩側(cè)附件; 軸面 T2WI序列, 椎間盤病變掃描基線平行于椎間盤, 每個椎間盤掃描 3~5層; 椎體及頸髓病變掃描基線平行于椎體橫軸或垂直于頸髓縱軸, 掃描范圍自顱底斜坡至 C7水平或覆蓋病變區(qū)域; 必要時加掃冠狀面 T2WI、 T1WI。

(2)增強掃描: 軸面、 矢狀面、 冠狀面fs-T1WI均需掃描。

4. 技術(shù)參數(shù): 矢狀面層厚<3.0 mm, 軸面層厚<4.0 mm, 無間隔掃描或?qū)娱g隔≤層厚×10%。矢狀面、冠狀面 FOV(230~260)mm×(230~260)mm, 矩陣≥320×224; 軸面 FOV(160~200)mm×(160~200)mm, 矩陣≥256×224。矢狀面掃描相位編碼方向設(shè)置為上下方向, 以減少腦脊液流動偽影對脊髓觀察的影響。增強掃描靜脈注射常規(guī)劑量的釓對比劑。

5.圖像要求:

(1) 顯示全部頸椎椎體、 椎間盤及兩側(cè)附件、 椎旁軟組織等結(jié)構(gòu);

(2) 無明顯吞咽運動偽影、 血管搏動及腦脊液流動偽影。



(二) 頸叢、 臂叢神經(jīng)根MRI技術(shù)要點及要求

1.線圈: 頸線圈、 脊柱線圈、 頭頸聯(lián)合線圈。

2.**: 仰臥位, 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及下頜角水平下3 cm。

3. 方位及序列: 冠狀面 fs-T2WI、 T1WI 序列, 掃描基線平行于頸髓縱軸, 掃描范圍覆蓋 C1~Th3段椎體前緣至椎管后緣; 軸面 fs-T2WI, 掃描基線垂直于頸髓長軸, 頸神經(jīng)根掃描范圍為 C1~Th2水平,臂叢神經(jīng)根掃描范圍為 C4~Th2水平; 快速自旋回波三維 fs-T2WI-重 T2WI 序列, 冠狀面掃描, 范圍為C1~Th2 段椎體前緣至椎管后緣。建議該序列在注射釓對比劑后 2~3 min開始掃描。在設(shè)備性能支持的情況下, 選擇背景抑制 DWI 序列或三維STIR序列, 行冠狀面掃描。

4.技術(shù)參數(shù): 二維序列層厚<3.0 mm, 層間隔≤層厚×10%, FOV(220~300)mm×(220~300)mm;三維序列層厚 0.5~1.3 mm, 無間隔掃描。矩陣≥256 × 256。三維 T2WI 序列推薦 TR 3 000~6 000ms, TE 200~300 ms, TI 140~200 ms, 脂肪抑制。三維 DWI 序列 b=1 000 s/mm2, 脂肪抑制。增強掃描靜脈注射常規(guī)劑量的釓對比劑。

5.圖像要求:

(1)三維 T2WI 序列: MPR 重組像分別二維顯示左右兩側(cè)神經(jīng)根前根、 后根, MIP 重組像多角度旋轉(zhuǎn)三維顯示神經(jīng)根, 剪除頸叢、 臂叢神經(jīng)根以外的軟組織影;

(2)三維 DWI 序列: 提供MIP重組多角度旋轉(zhuǎn)神經(jīng)根三維像;

(3)顯示 C1~C8 對神經(jīng)根節(jié)內(nèi)段, 清晰顯示臂叢神經(jīng)(C5~C8對神經(jīng)和 Th1 對神經(jīng))節(jié)內(nèi)段、 神經(jīng)節(jié)及節(jié)后段、節(jié)后段至外側(cè)束、 內(nèi)側(cè)束及后束三束**處(近鎖骨中段)。



(三) 胸椎MRI技術(shù)要點及要求

1.線圈: 脊柱線圈。

2.**: 仰臥位, 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及頸靜脈切跡與劍突連線中點。

3.方位及序列:

(1) 平掃: 矢狀面 T2WI、 T1WI, 觀察椎骨及其周圍軟組織必須增加 fs-T2WI(推薦STIR), 掃描基線平行于胸髓縱軸, 范圍覆蓋胸椎椎體及椎體兩側(cè)附件, 范圍為 C7~L1 水平。軸面T2WI, 椎間盤病變掃描基線平行于椎間盤, 椎體或脊髓病變掃描基線平行椎體橫軸或垂直胸髓縱軸。范圍自 Th1~Th12 椎體水平或覆蓋 ROI。脊柱畸形加掃冠狀面 T2WI或 T1WI。掃描大視野包括C1或 L5矢狀面 T2WI 1~5層, 用于準確定位胸椎體階段。

(2)增強掃描: 矢狀面、 軸面、 冠狀面 fs-T1WI均需掃描。

4. 技術(shù)參數(shù): 矢狀面層厚<3.0 mm, 軸面層厚3.0~5.0 mm, 層間隔≤層厚×10%。矢狀面、 冠狀面FOV(300~380)mm×(300~380)mm, 矩陣≥384×256; 軸面 FOV(200~240)mm×(200~240)mm,矩陣≥256×224。矢狀面掃描相位編碼方向設(shè)置為上下方向。增強掃描靜脈注射常規(guī)劑量的釓對比劑。

5.圖像要求:

(1)顯示全部胸椎體、 椎間盤、 附件及椎旁軟組織, 兩側(cè)對稱顯示;

(2) 提供能準確定位胸椎體的矢狀面 T2WI定位像;

(3)椎體前方設(shè)置預(yù)飽和帶以減少心臟大血管搏動偽影;

(4)心血管搏動偽影、 腦脊液流動偽影不影響診斷。



(四) 腰椎MRI技術(shù)要點及要求

1.線圈: 脊柱線圈。

2.**: 仰臥位, 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及臍上3 cm。

3.方位及序列:

(1) 平掃: 矢狀面 T2WI、 T1WI, 觀察椎骨及其周圍軟組織必需加掃 fs-T2WI(推薦脂肪飽和技術(shù)), 掃描基線平行于腰椎管矢狀面, 范圍覆蓋腰椎體及兩側(cè)橫突, Th12~S2 水平。軸面T2WI, 椎間盤病變掃描基線平行于椎間盤, 每個椎間盤掃描 3~5 層, 需覆蓋整個椎間隙及相應(yīng)階段的整個椎間孔。椎體或椎管病變掃描基線平行于椎體橫軸或垂直于腰椎管縱軸, 范圍覆蓋 ROI 或L1~S1 椎體水平。脊柱畸形加掃冠狀面 T2WI 或T1WI; T1WI有任何異常高信號時, 加 fs-T1WI。

(2)增強掃描: 矢狀面、 軸面、 冠狀面fs-T1WI均需掃描。

4.技術(shù)參數(shù): 層厚 3.0~4.0 mm, 層間隔≤層厚×10%, 矢狀面、 冠狀面 FOV(250~320)mm×(250~320)mm, 矩陣≥384×256; 軸面FOV(200~230)mm×(200~230)mm, 矩陣≥256×224。矢狀面掃描相位編碼方向設(shè)置為上下方向。增強掃描靜脈注射常

規(guī)劑量的釓對比劑。

5. 圖像要求:

(1)顯示全部腰椎至 S2 椎體、 椎管及椎旁軟組織等結(jié)構(gòu), 兩側(cè)對稱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同一層面顯示;

(2)腰椎體前方設(shè)置預(yù)飽和帶;

(3)無明顯腹部呼吸運動偽影、 血管搏動及腦脊液流動偽影等。



(五) 骶尾椎MRI技術(shù)要點及要求

1.線圈: 脊柱線圈。

2.**: 仰臥位, 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及髂前上棘連線中點。

3. 方位及序列:

平掃序列:

(1)矢狀面: T2WI、T1WI, 觀察椎骨及其周圍軟組織必須加掃 fs-T2WI(推薦脂肪飽和技術(shù))。掃描基線平行于椎管矢狀面, 范圍覆蓋骶椎椎體兩側(cè), L3至全部尾椎。

(2)軸面: T2WI序列。掃描基線依次平行于各骶椎、 尾椎椎間隙或平行于椎體橫軸。掃描范圍覆蓋骶椎、 尾椎或 ROI。

(3)斜冠狀面: fs-T2WI。掃描基線平行于骶椎椎管冠狀面, 范圍包含骶尾骨前后緣。

(4) 附加序列: T1WI 有高信號病灶時, 加 T1WI 脂肪抑制序列。

增強掃描: 矢狀面、 軸面、 冠狀面 fs-T1WI 均需掃描。

4.技術(shù)參數(shù): 層厚 3.0~4.0 mm, 層間隔≤層厚×10%, FOV(220~260)mm×(220~260)mm, 矩陣≥288×224。增強掃描靜脈注射常規(guī)劑量的釓對比劑。

5.圖像要求:

(1) 顯示全部骶尾椎椎體, 兩側(cè)對稱結(jié)構(gòu)對稱顯示;

(2)在骶尾椎骨前方設(shè)置預(yù)飽和帶飽和盆腔信號;

(3) 無明顯運動偽影。



(六) 腰骶叢神經(jīng)根MRI技術(shù)要點及要求

1.線圈: 脊柱線圈。

2.**: 仰臥位, 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及髂棘連線中點。

3.方位及序列:

(1)平掃序列: 冠狀面 fs-T2WI fs-T1WI: 掃描基線平行于腰椎管冠狀面。掃描范圍: 腰叢神經(jīng)掃描自腰椎體前緣至第二骶椎椎管后緣, Th12 椎體上緣至 S3 水平; 骶叢神經(jīng)掃描自 L4椎體前緣至骶骨后緣, L4 椎體上緣至恥骨聯(lián)合。軸面 fs-T2WI, 掃描基線垂直于腰椎管長軸, 范圍覆蓋 L1~S3水平。

(2)神經(jīng)根序列: 三維重 fs-T2WI序列: 冠狀面掃描, 注射或不注射釓對比劑。設(shè)備性能支持時可選用背景抑制 DWI 序列, 行冠狀面掃描。三維選擇性水激勵梯度回波 T1WI序列行冠狀面掃描。

4. 技術(shù)參數(shù): 二維序列層厚 3.0 mm, 層間隔≤層厚×10%, FOV(220~260)mm×(220~260)mm;三維序列層厚 0.5~1.5 mm, 無間隔掃描, 矩陣≥288×256。三維 T2WI 序列 TR 3 000~6 000 ms, TE200~300 ms, TI 100~250 ms, 脂肪抑制, 如注射釓對比劑, 建議在注射后 2~3 min開始掃描, 神經(jīng)根成像效果更佳。背景抑制DWI序列b=1 000 s/mm2。三維選擇性水激勵梯度回波 T1WI序列 TR、 TE均選擇最短。

5.圖像要求:

(1) 顯示腰叢、 骶叢神經(jīng)根;

(2) 三維選擇性水激勵 T1WI 序列提供 MPR 及曲面重組像, 追蹤顯示神經(jīng)根走行;

(3)三維重 T2WI 序列提供 MPR 像, 顯示左右兩側(cè)神經(jīng)根前根、 后根二維像, 提供 MIP及多角度旋轉(zhuǎn)腰、 骶叢神經(jīng)根三維像,剪除背景軟組織影像;

(4)背景抑制 DWI 序列: 提供MIP及多角度旋轉(zhuǎn)的腰、 骶叢神經(jīng)根三維像。



(七) 腰椎管水成像技術(shù)要點及要求

1.線圈: 脊柱線圈。

2.**: 仰臥位, 頭先進。定位中心對準線圈中心及髂前上棘連線中點。

3.方位及序列: 冠狀面三維 T2WI水成像序列、二維厚層塊單次激勵快速自旋回波水成像序列。

4. 技術(shù)參數(shù): 三維 T2WI 序列, 層厚 0.5~1.5mm, 無間隔掃描, FOV(220~280)mm ×(220~280)mm, 矩陣≥256×224, TR 2 000~6 000 ms, TE>300 ms; 二維厚層塊序列, 層塊厚度 3.0~7.0 cm,TR>2 500 ms, TE>500 ms。

5. 圖像要求:

(1)清晰顯示 L1~S3 椎管或 ROI段椎管;

(2)背景組織抑制良好, 提供 MPR、 MIP并多角度旋轉(zhuǎn)三維椎管像。

分享到:
  版權(quán)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本站所有轉(zhuǎn)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zhuǎn)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guān)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quán)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