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yī)學論壇 專業(yè)文章 醫(y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yī)培訓 醫(y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y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yè)交流 > 胰管出血的診治進展

胰管出血的診治進展

2012-08-01 10:46 閱讀:2990 來源:中華外科雜志 責任編輯:潘樂樂
[導讀] 胰管出血是罕見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之一,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的1/1500;也被稱為wirsungorrhagies或pseudohemobilia,由Lower 和Farrell于1931年首次報道,并由Sandblom于1970年最終定義為胰管出血。該病誤診率極高。胰管出血多見于男性,可能與男性吸煙、飲酒

    胰管出血是罕見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之一,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的1/1500;也被稱為“wirsungorrhagies”或“pseudohemobilia”,由Lower 和Farrell于1931年首次報道,并由Sandblom于1970年最終定義為胰管出血。該病誤診率極高。胰管出血多見于男性,可能與男性吸煙、飲酒、不良飲食習慣等不良嗜好有關。至今,關于胰管出血的報道較少,有時很難明確出血部位,以致延誤治療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重點從胰管出血的病因、診斷、治療三方面對該病進行綜述。

    一、胰管出血的發(fā)病原因

    1.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胰周動脈假性動脈瘤、胰腺假性囊腫、胰管結石是急性或慢性胰腺炎常見的并發(fā)癥,亦是導致胰管出血的主要原因。文獻報道,慢性胰腺炎胰管出血的發(fā)病率為1.5%。

    胰周動脈假性動脈瘤:胰腺炎時胰酶外漏到胰腺外周,消化腐蝕胰周動脈及組織,動脈瘤破裂進入胰管引起胰管出血。這種情況下脾動脈最易受累,約占受累動脈的60%~65%,其次為胃十二指腸動脈(20%~25%)、胰十二指腸動脈(10%~15%)、肝固有動脈(5%~10%)、胃左動脈(2%~5%)。

    胰腺假性囊腫:假性囊腫的囊液富含彈力蛋白酶,使與之鄰近或相通的動脈壁彈力纖維斷裂,管壁擴張,扭曲,形成假性動脈瘤;動脈瘤破裂進入胰管引起出血。

    胰管結石:結石長期阻塞胰管,導致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壁及胰實質血管長期受胰液腐蝕而發(fā)生破裂出血。此外,胰管結石對胰管黏膜的機械性刺激亦可導致胰管出血。

    2.胰腺外傷:外傷可通過胰液消化或假性囊腫繼發(fā)感染侵蝕動脈壁引起動脈性出血,出血發(fā)生的時間和出血量與損傷程度和部位有關。輕度單純性胰腺外傷可能發(fā)生假性囊腫,轉向慢性病理過程。胰酶消化引起組織和血管損傷,繼發(fā)感染和囊腫壓迫周圍組織將進一步加重組織和血管損傷。隨著病程進展,不斷增大的假性囊腫最終破入胰管引起出血。

    3.動脈瘤:動脈瘤患者多無臨床癥狀,其導致的胰管出血較少見。妊娠是已知的引起動脈瘤破裂的高危因素,當動脈瘤破裂進入胰管便可導致胰管出血。脾動脈瘤發(fā)生率居內臟動脈瘤之首,是動脈瘤引起胰管出血的最常見原因。文獻報道,1931年以來,原發(fā)性脾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胰管出血僅23例。此外,腹腔干動脈瘤破裂也可引起胰管出血。

    4.胰腺癌:因胰頭部緊鄰十二指腸,胰頭癌壓迫或浸潤胃及十二指腸壁,胰管擴張,導致組織糜爛、壞死,加上胰液自身消化腐蝕血管壁,可引起胰管出血。但此類出血極為少見。

    5.異位胰腺:異位胰腺系先天發(fā)育異常,多位于胃、十二指腸、空腸,可引起胰管出血。其原因為:
    (1)異位胰腺釋放的蛋白酶等消化酶損傷胃腸道黏膜,侵蝕血管,造成糜爛、潰瘍而出血;
    (2)較大的異位胰腺壓迫局部組織使其缺血、壞死;
    (3)異位胰腺組織發(fā)生急性出血性炎癥時可導致出血。

    6.其他:文獻報道,胰管出血是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術后的并發(fā)癥之一;神經內分泌腫瘤亦可導致胰管出血。超聲內鏡下引導的細針抽吸術在臨床上應用漸多,已有文獻報道其可引起胰管出血。

    二、胰管出血的診斷

    胰管出血的確診較為困難。主要原因在于常規(guī)胃鏡很難發(fā)現(xiàn)胰管出血的原因,臨床診斷時常首先想到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病而忽略了胰管出血。研究表明,不明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占所有上消化道出血的6.3%;因此,對胰管出血應高度重視。臨床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胰管出血作出診斷。

    1.臨床特點:多數(shù)患者有胰腺炎病史,表現(xiàn)為間斷性上腹部絞痛,可伴背部放射痛,之后伴便血、黑便或嘔血,出血量多者可伴失血性休克,部分患者可伴黃疸、嘔吐、體質量減輕。疼痛系血液進入胰管產生胰管內高壓和血凝塊形成堵塞胰管所致。體格檢查可見貧血貌、上腹壓痛,可伴反跳痛及肌緊張,一些患者腹部可觸及搏動性腫塊,腹部可聞及血管雜音。肝功能檢查正常,胰膽管反流可引起血清膽紅素升高;若患者未處于急性胰腺炎活動期,血清淀粉酶水平正常。

    2.輔助檢查:
    (1)上消化道內鏡:出血活動期可顯示自十二指腸乳頭有新鮮血液流出,靜止期可無陽性發(fā)現(xiàn)。結合臨床表現(xiàn),并排除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其他原因如糜爛性胃炎、潰瘍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膽道出血,可考慮胰管出血。發(fā)現(xiàn)十二指腸乳頭有血液流出時,需全面檢查膽道系統(tǒng)、胰腺系統(tǒng)。
    (2)多普勒超聲:可發(fā)現(xiàn)胰腺中存在強回聲、低回聲及搏動性腫塊,可用于鑒別診斷胰管結石、胰腺假性囊腫、胰周血管動脈瘤。
    (3)胰腺增強CT:可分辨胰腺的病理學特征,并可用于診斷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腫和假性動脈瘤。有時可顯示位于胰管中的血凝塊。
    (4)血管造影:診斷價值最大,可發(fā)現(xiàn)正在出血的動脈,并可分析其解剖學結構。還可用于具體了解動脈瘤的大小、形態(tài)、部位,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
    (5)ERCP:可發(fā)現(xiàn)擴張胰管中的血凝塊,并確認胰腺形態(tài)及胰管出血病變部位。
    (6)超聲內鏡:作為一種非介入性檢查方法,可有效發(fā)現(xiàn)胰腺的占位病灶及周圍血管和淋巴結受累情況。由于胰腺疾病影像學特征的非特異性,超聲內鏡對胰腺疾病的定性診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7)術中胰管鏡檢查:其在胰管出血中的應用較少,該檢查可顯示胰管出血,并可幫助證實出血部位及指導胰腺切除范圍。

    三、胰管出血的治療

    去除出血根源是治療胰管出血的關鍵,治療方法總體上可歸納為兩種:介入治療與手術治療。

    1.介入治療適應癥:患者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出血量每分鐘大于0.5 ml,高齡或高危患者。一般采用螺圈栓塞術,通過引起動脈瘤血栓形成而控制出血。腹腔干動脈、肝總動脈、腸系膜上動脈禁忌栓塞。對于因胰腺假性囊腫引起的出血,介入治療可達到治愈目的。介入治療也可用于穩(wěn)定患者生命體征,為手術治療做準備。有學者報道介入治療后再出血率約為30%,其原因為未完全隔離出血血管、動脈閉塞不全、出血部位識別錯誤等。隨著栓塞技術的不斷提高,選擇性動脈栓塞術可作為治愈性治療的策略之一。

    2.手術治療適應癥:不能控制的出血、休克,介入治療不可行或介入失?。ɡ^續(xù)或再出血),以及患者存在手術治療的其他適應癥如慢性胰腺炎及其并發(fā)癥、胰腺膿腫、幽門梗阻、梗阻性黃疸。動脈結扎術可有效控制出血,但無法消除再次出血的風險。胰腺假性囊腫引流術加動脈結扎術療效顯著,引起感染和壞死并發(fā)癥的風險也較小。對于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胰管出血,需要根據(jù)病變發(fā)生部位決定手術切除范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適用于病變位于胰頭的患者;而病變位于胰體或尾部的患者,則行胰體尾切除術;若脾臟血管同時受累,則行聯(lián)合脾臟的胰體尾切除術;但存在圍手術期并發(fā)癥及術后胰腺功能不足的風險。對于合并胰管結石的患者,胰管切開取石、胰管空腸吻合為首選手術方式。

    綜上所述,胰管出血臨床中較為罕見,確診亦較為困難。尤其對于慢性胰腺炎患者,伴有間斷性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時應考慮該病可能。上消化道內鏡、胰腺增強CT、選擇性腹腔干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對疾病的診斷有重要作用。胰管出血治療方式包括選擇性動脈栓塞術和針對病因的手術治療。介入治療可控制出血,但若患者血流動力學持續(xù)不穩(wěn)定、再出血或栓塞失敗,手術治療可達到根治目的。(徐俊超 孫備 姜洪池)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